宁波市上线“保好耕地一件事”应用
提升耕地监测监管能力
宁波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认真贯彻省委和市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今年5月,在省自然资源厅《“数字国土空间”应用场景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的指导下,率先应用“空间码”数字关联技术,以镇海区为试点区域,探索开展“耕地智保”(现名为“保好耕地一件事”)场景应用建设。
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第一批数字政府系统“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应用项目,其中“保好耕地一件事”是“浙里粮食安全应用”的重大场景,并明确由省自然资源厅牵头“保好耕地一件事”场景应用建设、宁波市承担“耕地资源空间一本账”“保好耕地用途”“保好农民权益”子场景应用的建设。
“保好耕地一件事”应用探索运用“空间码”数字关联技术,构建耕地资源空间一本账,奠定“一本四保”的总体架构,重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高效协同保护新格局,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应用于8月19日在“浙政钉”、“浙里办”上线;截至12月15日,已发现疑似图斑352个、认定“两非”图斑69个。
一、需求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当前,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态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职能部门来看,缺少耕地资源情况实时、动态、精准的底数底账,耕地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从农户来看,对耕地用途、质量以及耕地保护、征地拆迁等政策知晓不够,影响耕地资源高效配置利用,也不利于农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场景建设
1.任务拆解。确定一本账、保用途、保权益等3项一级任务,拆解为10项二级任务、26项三级任务。比如,“一本帐”拆解为耕地资源总账、耕地资源进账、耕地资源出账、耕地资源专账等4项二级任务,“保用途”拆解为多源问题发现、空间码智能筛查、现场核查认定、处置落实整改等4项二级任务,“保权益”拆解为政策法规查询、疑似问题反馈等2项二级任务。
2.数据归集。梳理出现状耕地、耕地质量等别、永久基本农田、变化监测图斑、垦造耕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等57项数据需求,通过离线获取或平台共享方式完成数据归集,为“非农化”“非粮化”协同监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平台共享和离线获取方式归集全国永久基本农田监测监管系统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和部耕地卫片监督系统变化监测图斑、部执法监督系统的违法认定数据。依托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回流省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系统中的农转用批准数据、省耕地保护监管平台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数据。打通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执法督察等部门涉及耕地保护的各项业务成果,整合利用市建设用地全程监管系统的土地供应等数据、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类规划数据、市土地储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土地储备等数据。
3.功能集成。主要实现三大功能:一是一本账。通过“空间码”多元关联部、省、市三级数据,构建耕地资源“空间账簿”,全面掌握每一寸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以及耕地流入和流向。主要是通过建立耕地资源总账、耕地资源进账、耕地资源出账、耕地资源专账,系统展示和分析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整治中耕地、变化监测图斑等的基本现状和变动趋势。二是保用途。实现多源问题发现,在原来以部、省下发疑似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图斑为主要渠道的基础上,拓展本级监测、巡查上报等监督监测渠道;本级监测利用“星机协同”(遥感卫星+无人机)手段标识基本农田,对疑似耕地“两非”问题进行监测,确认违法区域。实现空间码智能筛查,将上级下发、本级监测、巡查上报和公众监督等渠道发现的疑似问题图斑,关联合法审批数据进行一键审查,对于具备合法手续的疑似图斑标记为绿码,予以直接放行;对于未关联到合法手续的图斑标记为黄码,推送至巡查员现场核查认定,若确认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则生成红码,推送至整改责任人。三是保权益。集成上线耕地资源信息、耕地管理政策、耕地用途管制负面清单、耕地保护补偿标准等信息,方便群众一键查询和掌上咨询,保障群众知情权。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乱占耕地线索可随手反馈,并对反馈结果可实时跟踪、查询,激发公众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三、改革突破
一是建立耕地资源变化监测体系。围绕全域耕地要素,采用集成应用建设模型方法,建立耕地资源动态数据库,打破条线壁垒,将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信息动态关联融合到任意一个空间单元或范围上,生成耕地资源实时变化监测一张图,实现精密监督、精细管理和精益服务。
二是建立耕地保护协同监管机制。运用“空间码”赋能,构建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多源头“早发现”、信息集成“早认定”、亮码预警“早整改”机制,创新耕地保护监管业务协同模式。探索实行“田长制”,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巡查体系,实现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江北区打造固定污染源治理应用
探索“一证式”协同管理模式
江北区固定污染源治理应用以增强生态环境基层治理能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通过信息集成、服务集成、监管集成,将分散于各相关部门及属地镇(街道)的固定污染源服务、管理职能进行协同优化,构建“一站式”审批、监管、执法、服务平台。该应用7月份完成与“浙政钉”端口的对接,实现了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监管执法的互动;到12月20日,感知部门推送信息10006条数据,研判170条数据,告知17家企业和相关属地街道(镇),实现100%提前预告知;使审批事项材料精简80%以上,审批提速80%以上;开展了5次部门联合执法;9月份在“浙里办”上线企业服务模块“企环通”,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查询、典型案例推送、企业自查指导等,目前已完成重点企业注册86家,开展企业自查245家次,解决问题20余个。
一、需求分析
一是从职能部门来看,生态环境、发改、经信、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住建、行政执法、商务等部门都对固定污染源有管理职责,同时现有的视频监控、在线监测、日常检查等固定污染源的监管手段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多头管理、数据分散、监管力量整合不够。二是从企业来看,中小企业由于不清楚生态环境的污染防治、审批、监管、执法等注意事项,导致很多企业因非主观恶意造成违法、违规。
二、场景建设
任务拆解。根据“感知-预警-处理-集成-反馈”的业务闭环和信息归集机制,确定了感知审批、监管联动、集成服务和画像评价等4项一级任务,并进一步细化为信息感知、数据研判、审批备案、预警提示、隐患自查、监督执法、部门联动、信访调处、环境监测、精准服务、宣传教育、企业画像和环境评价等13项二级任务。
2.数据归集。根据核心业务需求,重点是从感知审批、监管联动两方面进行数据归集。感知审批共确定发改、经信、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卫生健康、住建、商务和生态环境等8个部门的项目立项(新、改、扩建)、营业执照、排水许可证、医疗执业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等事项;涉及浙江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9个数源系统及企业信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等36项数据,通过数据信息集成、比对分析,实施提前告知和线上审批。监管联动主要是将环保设施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浙江省政务服务平台、浙江省统一行政处罚办案系统等8个数源系统中涉及企业在线监测、视频监控、用电工况监测、网络舆情、日常监管、执法办案等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对超标、异常的数据进行预报预警以及执法查处。
3.功能集成。治理端主要实现3个功能。一是线上审批。编制上线固定污染源“不见面”审批流程图和办事指南,使企业可在线进行污染源申报审批。集成部门间的涉企数据,通过模型算法分析,智能生成企业档案,缩短审批时限。二是数字监管。对接污染源在线监测平台,实现企业废水、废气等在线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及展示。结合企业自查、属地巡查、部门联查、环境信访等数据综合对比研判,生成监管清单推送至有关部门、属地街道(镇、园区)实施监管。三是企业画像。根据行业、规模等因素对污染源企业动态画像,摸清企业行为特征,并为企业生成环保码,动态评价企业的运行状况,综合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环境安全风险。服务端主要实现2个功能。一是政企互动。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办事进展等查询服务。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在线解答企业咨询的问题,同时结合管理需求,向企业智能推送预警预报、业务通知、工作成果等各类信息。二是企业自查。鼓励企业主动发现、及时纠正自身违法、违规行为,制定上线企业自查项目清单,便于企业定期对照自查,同时将巡检记录反馈至属地街道。
三、改革突破
一是创新“一证式”监管模式。依托排污许可证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同一平台申请核发、同一平台监管执法、同一平台信息公开”,逐步建成固定污染源电子地图和“一企一档”资料库,构建感知、预警、处理、集成、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是探索多方联动治理机制。改变生态环境部门单兵作战的方式,通过企业自查、属地巡查、多部门联查提升管理效率,对于重大环境问题通过全域治理中心按照事件的类型和内容确定主协部门和任务分工,健全问题处置全程跟踪、实时提醒体系,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属地管理。
(江北区委改革办)